返回
58hv
搜索

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墙头开花墙内香”?

导读成都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如何更好破题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梗阻,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座城市的创新体系,如何“孵化”更多国际、国内领先......

成都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如何更好破题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梗阻,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一座城市的创新体系,如何“孵化”更多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

科技成果供给、成果转移和成果承接如何“环环相扣”,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


高校院所65所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4万家

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金额

突破1400亿元……

在今年“两会”上

这是一组在不同场合

会被提及的创新数据

在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科技”与“创新”二词频现

成为备受瞩目的高频词、热词

数据、热词的背后,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将科技创新这个“大命题”锁定向一个“小切口”——高校院所密集、高企破万,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墙头开花墙内香”?

“墙头开花墙内香”的背后,其实是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命题:不仅是谈“转化”,“墙内”的意思,更多的还有一层“本地化”的意思。也就是说,丰富的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高新技术企业成果,如何在市域本地,实现本地转移转化,从而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市两会上

代表委员争相建言

以“三张牌”

推动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

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校院牌”

推动校院企地深度融合

全链打造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成果“转接器”


2月16日,市两会召开前四天,一场“菁蓉汇·校企双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市校成果对接活动在成都西电网络安全研究院举行。活动搭建起成都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接平台,推动成果转化。


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将是成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着力点。在代表委员看来,拥有丰富科技资源“家底”的成都,在这上面还可以多做“文章”。

“在企业长期与高校的合作中,我发现校企合作还存在技术合作错配、人才的选用育留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龙波认为,可以继续拓展企业、院校之间的合作,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人才、新的理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可以作为协调、服务、监督的第三方,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制度建设使产研融合更加顺畅,提高约束力和驱动力,使政府、企业、高校、人才之间的责、权、利更加清晰,“相当于打造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成果‘转接器’。”

“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是成都科技创新的优势之一。”市政协委员、儒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汤进建议政府搭台,主动深入高校及科技园区,以产业基金等金融力量以及产业扶持政策助力高校成果落地转化。

“建议围绕成都都市圈建立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政策,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加入科技成果转化事业中来。”市人大代表、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锐聚焦成都都市圈的成果转化人才政策,他认为应该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创新型平台或者企业中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攻关工作。


眼下,我市正计划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的若干政策措施,将聚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平台牵引作用、深化产研融合、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其核心,就是瞄准一个主题: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要素牌”

创新投入避免“撒花椒面”

打造“一家做不了,千家离不了”平台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成都要聚焦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更大范围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城市创新投入避免“撒花椒面”,让校、院、企、地四方资源有的放矢地实现整合,“城市层面的布局,可瞄准打造‘一家做不了,千家离不了’平台建设,这些动辄百万级、千万级投入的共性技术平台,是成果转化中最大的‘支出’,城市有布局,很多成果就能在本地孵化转化。”

代表委员的建议,与我市正在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谋而合。据了解,眼下,我市正在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着手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的相关实施方案,探索中试平台“申报备案制”,启动多个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的布局建设。同时,还将在科技金融领域再“扩量”,通过共建成果转化基金群、扩大“科创投”规模等方式,用金融“加持”转化。


“西部(成都)科学城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区域,加速‘策源’能力建设的核心就是‘转化’这张牌。”市政协委员、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张彬分析,虽然目前在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初见成效,但西部(成都)科学城仍存在“政产学研用金”联动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成效尚未凸显、城市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张彬建议,以西部(成都)科学城“政产学研用金”联动高质量融合发展为牵引,将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方面有效整合,使科技创新生态链条上的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本等要素有效串联,用全链条全周期覆盖的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助力。

对于科研基础设施,市人大代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带来了他的建议。具体而言,他认为应该加快技术商业化平台的建设,为技术成果提供公共创新服务,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关键稀缺的创新平台资源。“这个平台需要包括软硬两个平台,硬平台就是各类研究试验装备,需覆盖研究研制、小试和中试三个阶段;软平台就是技术商业化服务能力,包含技术、市场和商业三个领域。”

“人才牌”

做强科技创新的“人才引擎”

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活力


市两会召开期间,从成都未来科技城传来好消息: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国际教育园区,首批约600名师生已正式入驻。作为国际教育园区首个落地的校地合作办学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主要面向软件设计、人机交互、无人机等方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例,目前各种资源还没有充分激发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张彬说,人才工作,关键在于政策和服务,“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创新主力军作用,建议制定和完善侧重于青年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进驻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博士后工作站的方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招收博士后,并配套优厚的在站博士后津贴。”

市政协委员、海瑞克(成都)隧道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锟则建议,释放人才要素活力,探索高校科研人员在高校与企业间双重聘用机制,打通校企间人才流动渠道与壁垒,鼓励科研人员在企业中以兼职、顾问形式深度参与科技研发。

“近年来,成都一系列的人才新政为企业带来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也支撑企业不断创新迭代。”来自新津区的市人大代表、安睿智达(成都)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经理方华十分关注有关人才计划方面的政策措施,她希望能加快人才公寓建设,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解决好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保障。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编辑/美编/校对:何秋霆

声明: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

养哈士奇的妹纸是如何进超市的,画面不忍直视,太厉害了! 关节炎的狗狗如何遛,主人学会这几个小技巧,帮助狗狗健康成长 关于领养,看看如何选择属于你的猫咪,请记住这些内容 关于如何养好巴西龟的讨论 你知道如何驯化幼猫吗?宠物达人:4个地方入手! 你知道如何培养狗狗的性格吗? 低成本养猫?如何把猫咪养得健康又省钱? 他是如何与5只猫,共度在他价值千万的大房子里? 二猫家庭的困惑,如何缓解二猫关系 乖巧猫咪如何养成,英短哪里买好,英短多少钱,宠物小知识
再熬2周,四大生肖大显身手,福气满满,有钱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