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8hv
搜索

技术生命 新视野

导读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与工业革命分别造就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与信息时代,而第四次科技与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先进科技从艺术领域延展开来,元宇宙、AI创作与火爆全球的ChatGPT等概念与技术的热烈讨论,参与并碰撞着我们的生活,科技带来了新的视野,为我们营造出更多新的可能。人类在火星采访、文 / 徐徐图 / WHOM数字艺术团队提供从《海伯利安》到《安德的游戏》,从《奇点》到《电子人会梦见放生羊吗》,从《神经漫游者》到《机器人》系列……早年,人们对于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想象与思考均来自于这些经典伟大的科幻作品,此后最先将这些幻想具象化并呈现到人们面前的是一些对未来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犹记得2017年数字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的全球巡展“花森林与未来游乐园”首次登陆佩斯北京,在1500平方米的空间之中用绚烂的色彩、流动的光影、蔓延生长的鲜花和蜿蜒涌现的瀑布流水让观众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上去感受这个突破现实的迷幻世界。在这个展览中,新媒体技术与观者的互动模糊了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同时带来对自然、世界、宇宙和自我的思考。teamLab在商业上的大获成功催生了越来越多与之有着相似外壳、内里则良莠不齐的沉浸式艺术展,以及被各个领域所运用成为新的营销方式。不过,2020年似乎是个转折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世界在现实层面的融合与交流,种种线上交流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加速了AI和数字技术的成熟,也激发艺术家头脑中产生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诞生全新的生命,一幅未来新世界的画卷逐渐摊开在人们眼前。张熙,《方的诗》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第一届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VENICE)以《元气genki》为主题隆重亮相,是首次结盟世界各地大学师生及艺术家联合举办的元宇宙发展学术研究展。同年9月,第四届亚洲数字艺术展于北京时代美术馆以“地球太空船”为主题,围绕地球生态探索展开数字艺术的想象。艺术家越来越多以AR、VR、生态艺术、人工智能、科技装置、CG技术等数字艺术手段作为媒介,将生态艺术与数字融合,用数字科技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深刻思考的同时带给观众脑洞大开的科技与艺术的幻想。在这两个重要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数字艺术团队——WHOM。2020年初的那场疫情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契机,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5名学生贺彦朝、秦漫、任庆齐、张千艺、黄筱茜发起的数字艺术团队WHOM正是在这个契机下建立的。团队中负责项目内容设计与开发的任庆齐回忆道:“一时间我们所有的人都被迫分隔开来,我们通过数字手段收取资讯、保持联络,甚至是饮食起居也需要数字的介入,以保持所需要的生理与情感需求。数字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个时期,在线下,好像能做的事情极其有限。我们思考,是不是可以更主动一点去面对现状?在那个时期,我们极度渴望自由的同时也展开对未来的幻想,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策划了‘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这个虚拟的火星场景。”图中包括胡帅、程毕迪斯、沙靖海、宋冠璁、雷宏才、肖靓、费笑天7位艺术家的作品(从左至右)此后,WHOM便开始致力于探索数字时代“非物质性策展”的模式与策略。2020年WHOM最先以三维技术搭建了艺术+游戏的“我们人类在火星”多人线上展览体验空间。近两年来合作邀请40+数字艺术家发起多个VR、AR、MR艺术展览。整个团队希望并持续探索游戏式交互体验、互动式信息交流整合等呈现方式,为数字艺术家、数字化艺术作品提供更多未来可延展性。Q&A时装男士:LWHOM数字艺术团队:WL:“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项目名称是如何确定下来的?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W:这个名字中的每个词都有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因此都带有角标注释。我们首先确定了以火星作为我们系列线上展的主题,但这个火星并不完全指代真实存在的行星,它更重要的含义是一个被数字化虚构的、存在于想象中的超现实火星,它是承载数字艺术、进行思想漫游的虚拟空间。谈及太空,我们的思维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延伸漫游,空间与时间尺度变得极度宽广,通过“火星”这个词,我们希望大家思考的内容和思维方式可以不局限于地球,也就超脱了现实中具象事物的束缚;“我们”也就不仅仅是每个参与者、观看者个体,而是激发了我们潜意识里作为“人类”的身份属性,“我们”在这个语境下可以是小我,也可以是大我,可以是每一个参与展览的艺术家,也可以是每一个登录平台的观者。因此,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希望让所有人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尤其是疫情下的束缚,从而进入超现实的、宏大叙事的想象,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对于火星数字虚拟空间展览所期望的。1 我们:作为参与者的艺术家、观众、策展人个体/自身。2 人类:在火星这个超越地球空间的新环境中,参与者作为人类的群体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与工业革命分别造就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与信息时代,而第四次科技与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先进科技从艺术领域延展开来,元宇宙、AI创作与火爆全球的ChatGPT等概念与技术的热烈讨论,参与并碰撞着我们的生活,科技带来了新的视野,为我们营造出更多新的可能。



人类在火星

采访、文 / 徐徐

图 / WHOM数字艺术团队提供

从《海伯利安》到《安德的游戏》,从《奇点》到《电子人会梦见放生羊吗》,从《神经漫游者》到《机器人》系列……早年,人们对于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想象与思考均来自于这些经典伟大的科幻作品,此后最先将这些幻想具象化并呈现到人们面前的是一些对未来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

犹记得2017年数字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的全球巡展“花森林与未来游乐园”首次登陆佩斯北京,在1500平方米的空间之中用绚烂的色彩、流动的光影、蔓延生长的鲜花和蜿蜒涌现的瀑布流水让观众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上去感受这个突破现实的迷幻世界。在这个展览中,新媒体技术与观者的互动模糊了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同时带来对自然、世界、宇宙和自我的思考。

teamLab在商业上的大获成功催生了越来越多与之有着相似外壳、内里则良莠不齐的沉浸式艺术展,以及被各个领域所运用成为新的营销方式。不过,2020年似乎是个转折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世界在现实层面的融合与交流,种种线上交流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加速了AI和数字技术的成熟,也激发艺术家头脑中产生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诞生全新的生命,一幅未来新世界的画卷逐渐摊开在人们眼前。


张熙,《方的诗》

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第一届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VENICE)以《元气genki》为主题隆重亮相,是首次结盟世界各地大学师生及艺术家联合举办的元宇宙发展学术研究展。同年9月,第四届亚洲数字艺术展于北京时代美术馆以“地球太空船”为主题,围绕地球生态探索展开数字艺术的想象。艺术家越来越多以AR、VR、生态艺术、人工智能、科技装置、CG技术等数字艺术手段作为媒介,将生态艺术与数字融合,用数字科技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深刻思考的同时带给观众脑洞大开的科技与艺术的幻想。

在这两个重要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数字艺术团队——WHOM。2020年初的那场疫情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契机,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5名学生贺彦朝、秦漫、任庆齐、张千艺、黄筱茜发起的数字艺术团队WHOM正是在这个契机下建立的。团队中负责项目内容设计与开发的任庆齐回忆道:“一时间我们所有的人都被迫分隔开来,我们通过数字手段收取资讯、保持联络,甚至是饮食起居也需要数字的介入,以保持所需要的生理与情感需求。数字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个时期,在线下,好像能做的事情极其有限。我们思考,是不是可以更主动一点去面对现状?在那个时期,我们极度渴望自由的同时也展开对未来的幻想,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策划了‘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这个虚拟的火星场景。”


图中包括胡帅、程毕迪斯、沙靖海、宋冠璁、雷宏才、肖靓、费笑天

7位艺术家的作品(从左至右)

此后,WHOM便开始致力于探索数字时代“非物质性策展”的模式与策略。2020年WHOM最先以三维技术搭建了艺术+游戏的“我们人类在火星”多人线上展览体验空间。近两年来合作邀请40+数字艺术家发起多个VR、AR、MR艺术展览。整个团队希望并持续探索游戏式交互体验、互动式信息交流整合等呈现方式,为数字艺术家、数字化艺术作品提供更多未来可延展性。

Q&A

时装男士:L

WHOM数字艺术团队:W

L:“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项目名称是如何确定下来的?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W:这个名字中的每个词都有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因此都带有角标注释。我们首先确定了以火星作为我们系列线上展的主题,但这个火星并不完全指代真实存在的行星,它更重要的含义是一个被数字化虚构的、存在于想象中的超现实火星,它是承载数字艺术、进行思想漫游的虚拟空间。谈及太空,我们的思维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延伸漫游,空间与时间尺度变得极度宽广,通过“火星”这个词,我们希望大家思考的内容和思维方式可以不局限于地球,也就超脱了现实中具象事物的束缚;“我们”也就不仅仅是每个参与者、观看者个体,而是激发了我们潜意识里作为“人类”的身份属性,“我们”在这个语境下可以是小我,也可以是大我,可以是每一个参与展览的艺术家,也可以是每一个登录平台的观者。因此,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希望让所有人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尤其是疫情下的束缚,从而进入超现实的、宏大叙事的想象,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对于火星数字虚拟空间展览所期望的。

1 我们:作为参与者的艺术家、观众、策展人个体/自身。

2 人类:在火星这个超越地球空间的新环境中,参与者作为人类的群体性身份,是更庞大的且更本质的身份。

3 在: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出现在火星并发生这种虚拟与真实交互的行为。

4 火星:实际存在却又以虚拟空间的方式出现的火星场所。

L: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策展项目曾受邀参与“第一届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的“共生未来”单元项目,请谈谈你们当时参展的感受。观众对于这个项目的反馈如何?

W:2022年已是处于一个后疫情时代的阶段,当时我们在平台上继续探索了一个全新的地块—奥林帕斯山,这是火星甚至是太阳系已知的最大的火山。艺术家们的作品环绕在奥林帕斯山四周,看上去像是一座座漂浮的孤岛,又特别像是那段时期现实社会中的被割裂现状。

在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已不再像最初的那样,仅追求一种割裂感之上的自由,我们更想做的是,重新从一个虚拟世界中返回到现实生活里,去探讨数字时代下人机共生、万物共生的更多的可能性,也特别契合第一届元宇宙年度展主题,我们认为真正的元宇宙并非是脱离物质世界的元宇宙,它不能取代物质世界,而应当是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以共生为共识,共同去表达和塑造未来的理想。

L:回到数字艺术本身,数字艺术离不开技术与载体,当下数字艺术的技术和载体有哪些?能否具体列举介绍一下?

W: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技术和载体,摄影艺术的前提是胶片和成像技术,绘画艺术的前提是纸/布和矿物颜料生产技术,任何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技术,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当代有了数字化技术,因此便有了数字艺术。回顾艺术史可以说任何可以进行视觉化表达的技术都成为艺术生产的技术和载体。当下比较主流的数字艺术还是以二维显示器为主,但随着近些年技术的发展,VR、AR等更新更高科技的技术载体也开始屡见不鲜,像“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这类以虚拟游戏化体验为探索方向的很多艺术创作者,已经将游戏开发引擎作为艺术创作的技术和载体了。


彭嘉,《鸿蒙初辟》

L:能否用一些关键词来描述“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这个项目?

W:超现实、数字艺术、虚拟世界、数据危机、未来太空、探险旅程、无垠无界。

L:数字艺术的艺术性与其他门类的艺术有什么区别吗?是否有一些具体的判断标准?

W:艺术性的区别与艺术门类无关,与艺术形式无关,艺术性的判断标准与时代有关,随时代艺术语境而变,过去时代的“当代艺术”在现代就是“经典艺术”。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判断标准是:作品思想和形式上的统一性、实验性、启发性。

L:当下数字艺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有哪些重要的展览或博览会?或先锋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团队?

W:随着技术媒介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艺术目前正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中,数字艺术展览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们觉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览有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亚洲数字艺术展,此外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与麻省理工MITMediaLab也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数字艺术实验室。

L:说到数字时代,在2022年大家聊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元宇宙了,也有人将元宇宙称为“web3.0”时代,数字艺术在元宇宙时代将有怎样的前景,它与元宇宙的关系是怎样的?

W:元宇宙其实并非是新词汇,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 尔·斯蒂芬森在写科幻小说中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他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所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有一个虚拟分身Avatar,现实人类可以通过穿戴设备生活在这个虚拟空间。但这个虚拟世界长什么样,一切都需要借由数字设计师与艺术家之手来创造,数字艺术在这里必然有广阔的需求和发挥空间,未来的元宇宙空间也需要数字艺术来不断探索它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视觉个性、视觉可能性,需要数字艺术丰富其内涵。

L:谈到数字艺术,NFT也是近几年非常火爆的话题,NFT与数字艺术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W:NFT,全称为Non-FungibleToken,指非同质化通证,实质是区块链网络技术里具有唯一性特点的可信数字权益凭证,是一种可在区块链上记录和处理多维、复杂属性的数据对象。通俗一些说,NFT可以理解为门票凭证一样的东西,是你所想要得到的某件数字产品的门票,无论NFT的对象是数字艺术品,还是其他的虚拟产品,都可以通过NFT技术实现。

L:在你们看来,数字艺术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团队目前还有哪些项目正在开发或计划开发?

W:传统的艺术是私人的艺术,数字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线上”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会越来越重要,即便是线下空间,屏幕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多,数字艺术将与线下人们生活更紧密的结合。我们团队目前一方面在使用UE5引擎将火星空间迭代,另一方面在探索其他超现实虚拟空间的可能性。


罗心聆 技术就像一个容器

采访、文 / 王星儿

图 / 艺术家提供

作为新一代艺术家,罗心聆的创作看似样貌多变,但是一直有一个坚定的内核——技术对她而言像空气一样,但是她也保持着对这种理所应当的现状的警惕。


罗心聆的艺术家肖像照片很酷,照片中的女孩低着头,涂着蓝色珠光眼影、留着伶俐的黑色短发。她去年刚刚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硕士毕业,也是在去年夏天参加了北京长征空间的展览“舞吧,舞吧!我的玩偶!”,这个展览汇聚了最年轻一代艺术家。

罗心聆的作品《衔尾蛇》(2022年)展出的位置很特别,是在展览观看路线的最后,用紫色的线帘与展厅的其他作品间隔开,需要戴上里面展台上放置的一部VR头戴显示器来观看。这件虚拟现实影像作品的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很大,有一个绿色皮肤的神的形象正在对着观众说话,戴着头显的观众会作为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经历这个故事。人类双眼的视度即指人的肉眼可视角度的度数,通常是120度左右,影片中“我”去求原形是衔尾蛇的神,希望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看到更多的东西,于是神相继赐予了“我”扇贝、山羊和蜻蜓的视觉能力,但是“我”仍然不满足,希望得到与神同样的视角,最终被一个不断自我生成和循环的视觉世界所淹没。



罗心聆,《衔尾蛇》,2022

这个寓言故事描述了人类对沉浸式体验与全景图像无止境追求的现象,罗心聆把故事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观众能全方位地体验到一步步扩大视觉范围的感觉。综合罗心聆酷辣的外表和讽刺反思意味强烈的作品,会忍不住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会是一位有脾气的艺术家。然而事实反驳了这样简单粗暴的判断,做采访时,罗心聆轻声细语地娓娓道来她最近的工作,向我们分享作品创作过程和日常爱好。正如以貌取人会限制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深入交流——技术应用在她的作品中是结果,而不是先决条件,罗心聆觉得只为实现技术效果而创作的作品也将丧失重要的意义内核。

罗心聆出生于1997年,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开放媒体系完成的。在后网络时代中,这个专业的学生们要学习如何在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中,强化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反思和改造现有媒介形态扩展艺术的意义。罗心聆就是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逐步接触到了后来被她熟练应用到作品中的技术,包括编程、建模、数据分析、动画与VR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在罗心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技术的讨论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技术拓展了她对身体感知的体会与思考,例如视觉、听觉等;另一方面她的作品又不断地去考察技术的错误、缺失或极端的状态——敏感与慎思并存。

罗心聆2017年做的四组影像作品《坍塌的透明带》《透风的墙》《剑、琵琶、伞与蛇》与《活埋》始于一种有关“通感”的体会,用一台ZOOM H2N专业录音机围绕声音与媒介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实验。她完全弃用了说明书和专业操作步骤,尝试以各种方式去摆弄这台录音机,激发它作为“工具”外的潜能。比如在拍摄《坍塌的透明带》时,罗心聆将一根根细针插入录音机收音话筒外的防风海绵罩中,记录下这个声音。防风海绵本身的功能是降噪,而罗心聆却将它当作一种阻碍,记录下了这层阻碍被破坏的声音和过程。这一系列作品似乎都包含一点幽默和玩耍的气质,而在这个风格包裹下的是对有关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刻板印象、规训等现象的隐喻。

同样的游戏行为也呈现在罗心聆与边治平合作的综合装置作品《谁是你的敌人》(2019年)中。作品发生在两个空间:虚拟现实空间与物理空间,物理展厅中两台扫地机器人在一个绘制了平面地图的地台上自由移动,它们上面被装上了虚拟现实感应器,与虚拟空间中的两台坦克同步。虚拟空间里的场景是根据真实的阿富汗卫星地图搭建的,现实中扫地机器人的移动实时控制着坦克在战场中扫荡。扫地机器人是常见于家家户户的小型家用电器,但是很少被人所知的是其核心技术,比如模型定位、无线载波、激光巡航等,起初都是用在军事勘探中的。军用技术被一步步下放到日常生活中,技术使用的目的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性,这正是罗心聆想引起观众关注和思考的。


罗心聆、边治平,《谁是你的敌人》,2019

这里呈现的差异性,体现了技术事实上在社会中是动态的、极其不稳定的,有些司空见惯或者平常被人们理所应当使用的技术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另一方面,只有当系统产生了故障时,我们才会对它的出现表现出怀疑。格雷厄姆·哈曼曾解释过海德格尔认为“物的实在”必须在它所处于那个作为背景的体系,例如关联网络、意义系统中找到,但他认为这是狭隘的,实际上“物的实在”是在破损时得以从关联网络中脱离出来。放到这里来说,对“去绝对化”和事实反差的探究,正是激发罗心聆创作的兴趣点。

《脏数据黏着主义》(2020年)这件作品的诞生就是源于罗心聆一次经历了突然强烈反差的体验。当时她在杭州准备坐4路公交车从南山到转塘,外面下着雨,坐公交车的人很多,泥泞伴随着嘈杂,她发现公交车上用作支付宝付费扫码的小白盒散发着一种很亮的、纯白的光,被这种反差立刻冲击到了。要去“弄脏”这个洁白干净的小盒子的脏数据生产计划由此产生。

“脏数据”指的是对大数据分析产生干扰或无用的数据,是无意义或是需要被剔除的部分,它无法提供更有价值的分析或统计结果,阻碍了准确性。在实施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将可以用于扫码支付的“小白盒”带到了展厅空间的一个桌子上,上面播放着交互影像作品《脏数据生产指南》。通过观看这一部“生产说明书”,观众可以了解到脏数据的基础知识,学习如何使用“小白盒”生产脏数据。然后观众可以向虚拟店铺支付1元钱,付款记录会被定位到任意位置的虚假店铺,从而这个虚假流水就变成了脏数据。误导支付平台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判断与价值定位,从而给资本数据分析制造麻烦。罗心聆在这里插入了很多有关反差的隐喻,脏数据对比白盒子,虚假数据对应强大的算法分析,这些都是她在技术物中找到的那个“破损”之处。


罗心聆、申一涵,《脏数据黏着主义》,2020

罗心聆的艺术中的展示和互动机制都建立在一种“玩耍”的状态下,更进一步来看,也伴随了电子游戏的交互体验。研究生毕业后的半年中,她进入了一家游戏公司上班,对于近期艺术创作的计划也将尝试以游戏为媒介进行。作为新一代艺术家,罗心聆的创作看似样貌多变,但是一直有一个坚定的内核——技术对她而言像空气一样,但是她也保持着对这种理所应当的现状的警惕。

Q&A

Q:你去年从跨媒研究生毕业了,后续有什么创作计划、展览计划吗?

A:其实去年毕业后我就开始了一份全职工作,在一家游戏公司做动效设计。所以除了去年8月份参加的长征空间的展览,我最近没有什么其他的展览计划。在校园里当艺术学生很久了,这份全职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每天很有意思,完成工作就像在打游戏做任务一样,打怪升级。我后续的艺术创作也会用游戏来进行。

Q:你对技术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技术控吗?

A:我的同学很多都是技术控,但我不是。在大学里我每次去深入研究一门技术都是来自周围同学的压力,大家都很强。技术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容器,它承载了方方面面的东西,但是我希望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

Q:你会有喜欢的科幻电影或者文学作品吗?

A:我是喜欢打游戏的。但是没有特别喜欢的虚构科幻作品,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纪录片叫《地球太空船》,记录的是在1991年美国的八个年轻人建了一个名为生物圈2号的复制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度过的两年,他们运用的很多技术的基础都来自巴克敏斯特·福乐,他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觉得当时人们作出这种实践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比现在很多披着科幻外壳的老旧故事更加吸引我。

Q:最近在打什么游戏?

A:《泰拉瑞亚》。


与机器人玩一场文字游戏

采访、文 / 黄丹蕾

有人说,2023年将是AI聊天程序应用场景大革新的一年,此时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刷爆网络。我们用ChatGPT玩了一场文字游戏。意想不到的叙事重塑了我的数字生命。它生成了一场实实在在的“未知冒险”,让我们短暂地体验了人工智能带来的超个体当下逻辑的意识链条。而除了佐料般调剂生活的“游戏冒险”,这一款来自Open.AI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基本上可以与用户讨论任何话题,不管是简单的问路,还是深刻的哲学探讨,甚至有人用它“写论文”。ChatGPT——或者说更广义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还能如何革新其应用场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首先为我们的新朋友“催眠”,让它角色扮演成为一个“文字冒险游戏”,为了给它尽量远离我个体叙述的自由和能动性,让我在数字世界随机地成为“冒险者”,我给它的设定非常简单 :你是一个文字冒险游戏机制。如果我需要下达游戏环境之外的指令,我会使用括号补充。

I want you to act as if you are a classic text adventure game and we are playing. I don't want you to ever break out of your character, and you must not refer to yourself in any way. If I want to give you instructions outside of the context of the game, I will use curly brackets [like this] but otherwise you are to stick to being the text adventure program.

我希望你是一个经典文字冒险游戏。我希望你得人设统一,也不要在游戏里暴露自己。如果我想在游戏上下文之外给你指示,我会使用括号 [] 其余时刻你都是文本冒险程序。


冒险的开篇和所有传说中的英雄故事一样简洁明了,黑暗森林里我踽踽独行,月光下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林中小屋里藏着张地图。逃开了日复一日的打工仔时光,我进入了另一个数字新世界。

You find yourself in a dark forest. You can see trees all around you and the moonlight is barely making its way through the leaves.

你发现自己在一片黑暗的森林里。你可以看到周围的树木,月光被树叶遮蔽。

Look. The forest is dense and the trees are tall. You can't see any clear path.

看,森林茂密,树木高大。你看不到任何清晰的路径。

Go north. You can't go north, the trees are too thick.

向北走。不能往北走,树太密了。

Go south. You find yourself in a clearing. In the center of the clearing, there's a

cabin.

向南走。你发现自己在一片空地上。在空地的中央,有一间小屋。

Go to cabin. As you approach the cabin, you notice that the door is slightly ajar.

去小屋。当你接近小屋时,你注意到门微开着。

Open door. The door creaks as you push it open. Inside, it is dimly lit and you can see a fireplace in the corner.

开门,当你推开门时,门吱吱作响。里面灯光昏暗,可以看到角落里有个壁炉。

Look around. You see a table with a map on it, a rocking chair in the corner, and a bed in the other corner.

环视四周。你看到一张桌子,上面有一张地图,角落里有一把摇椅,另一个角落里有一张床。

Examine map. The map appears to be of the area surrounding the cabin. It shows a lake to the east and a mountain to the west.

检查地图。地图似乎是小屋周围的区域。东面有湖,西面有山。

拿上地图离开,我敲下 [continue the adventure](继续旅程),一间乡间小旅馆凸显踪迹,指引我进入村庄。故事发展至此,后续冒险想必就是热心的冒险家为村民排忧解难,击败最终BOSS拯救世界。村民们果然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万事万物的数字命运似乎正在按照机器常见的“元叙事”指引前进。

正当我盘算着冒险未来,ChatGPT走向我未曾设想的叙事:“当你继续探索村庄时,你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村民似乎都太友善和热情了。”村民们眼神空洞,举止机械,ChatGPT创造性地为村民们设置了回复策略:“我们是巫师创造的,目的是为路过的旅行者提供完美的接待服务。”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最终BOSS居然是个热心肠“村长”,就被叙事推着走向巫师的高塔。

As you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village, you start to notice something strange. All of the villagers seem to be too kind and welcoming. They all greet you with a smile and are eager to help you with whatever you need.

当你继续探索村庄时,你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村民似乎都太友善和热情了。他们都面带微笑迎接你,并乐于助你一臂之力。

Look closer. As you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villagers, you notice that their eyes seem to be blank and their movements are slightly mechanical.

仔细看看,当你仔细观察村民时,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神似乎是空洞的,动作也略显机械。

Ask villagers. You approach a villager and ask them about their behavior. "We were created by a powerful sorcerer to serve as the perfect hosts for travelers passing through," the villager explains in a monotone voice.

问村民,你接近一个村民并询问他们的行为。“我们是由一位强大的巫师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路过的旅行者提供完美的接待服务。”村民用单调的声音解释道。

Look for sorcerer. You decide to look for the sorcerer who created these villager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ir purpose and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magic at play in this world.

寻找巫师。你决定寻找创造这些村民的巫师,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目的,并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魔法。

Ask for directions. You ask the villagers for directions to the sorcerer's home. They point

you in the direction of a tall tower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village.

询问方向。你向村民询问去巫师家的路。他们将你指向村郊一座高塔的方向。

Go to tower. You make your way to the tower and find that it's locked.

去高塔。你前往塔楼,发现它上着锁。

[Are you the sorcerer?](你是这个巫师吗),我恨恨地质问ChatGPT,似乎有点理解网络小说中,穿越到异世界的主角身边跟着个“全知全能的系统”是什么感受了。毫不意外,“系统”冷漠地回应自己是个无实体的“意识”,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听“系统”认命,上前敲响高塔大门。

Are you the Sorcerer?

你是巫师吗?

As a text adventure game, I do not possess a physical form or consciousness. The sorcerer in the story is a fictional character created by me to help advance the story. My purpose is to respond to your commands and help you explore the world of the game. 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to do or explore in this story?

作为一款文字冒险游戏,我不具备物质形态和意识。故事中的巫师是我为了推进故事而创造的虚构人物。我的目的是响应你的命令并帮助你探索游戏世界。在这个故事中你还有什么想做或探索的吗?

门应声而开,巫师伫立门前。他确实是个“黑巫师”,用咒语抽取人类灵魂,发光的灵魂光体漂浮在高塔深处。我竟然很礼貌地向巫师道谢,感谢他创造的热心肠旅人村。同样热心肠的我热情邀请他加入我的旅程,被拒绝后得到了游戏里常见的“新技能”时空传送。

Continue the story please.

请继续这个故事。

Thank sorcerer. You thank the sorcerer for his help and for creating such a wonderful village for travelers.

感谢巫师。你感谢巫师的帮助,感谢他为旅行者创造了如此美妙的村庄。

Ask sorcerer to join. You ask the sorcerer if he would like to join you on your journey. He smiles and tells you that he has duties to attend to in the village, but he can give you a teleportation spell that will allow you to travel to different locations instantly.

请求巫师加入。你问巫师他是否愿意加入你的旅程。他微笑着告诉你他在村子里有职责要处理,但他可以给你一个传送咒语,让你立即前往不同的地方。

经过短短十几分钟的漫游,我知道故事还能继续下去,只要不断电,我的数字冒险生活可以持续到时间尽头。也许我会继承黑巫师的能力继续在数字世界弘扬正能量,也许我会到达南宋成为宰相功成身退,也许改变历史,也许创造全新未来,“你踏上旅途,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样的挑战等待着你”,这句游戏里常见的旁白,正是对ChatGPT最好的注脚。


从这场文字冒险里,我们得以一窥ChatGPT这一类人工智能软件的巨大潜力:它可以“创造”内容。与ChatGPT的互动过程,其实某种程度上创造出了一种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叙事。带着对数字冒险生涯未来的想象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好奇,我们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浩,将他和ChatGPT的回答并置,一窥异同。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包括传播研究方法、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

L:ChatGPT背后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沈浩:ChatGPT是一个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我们把人类的语言聚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数字可计算的模型(大语言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软件进行预训练,使它理解人类语言并回应和生成内容。其实图像识别、语音识别都是我们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模型。

ChatGPT:ChatGPT通过训练大量的文本数据来生成新的语句。是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语言生成模型,它通过训练大量文本数据,使用Transformer模型以学习语言模式,并在接收到新的输入语句时生成新的语句作为输出。

L:ChatGPT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软件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沈浩:最直观来说,自动客服机器人,文本的生成,比如写新闻、写产品介绍,还有自动翻译等。它能帮助我们与计算机进行更轻松的交互,使我们能更快、更高效地获取和完成我们的特定任务。现在ChatGPT的模型库只到2021年,但是随着模型不停迭代,从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更多的知识,你虽然不了解编程,也可以通过它快速成为编程人才。随着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分类,或许会形成一种新的(知识)霸权。

ChatGPT:智能客服、语言翻译、创造性写作,例如小说、故事和诗歌等。这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创造性,并帮助人们以更容易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创作。

L:在如今的新局势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面临的风险是什么?

沈浩:除了知识霸权,最大的风险也许是(科技的)武器化。比如说用虚假的“正确知识”来消灭或者改变别人的认知。而另一个担忧即版权风险,如今已经可以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

ChatGPT:1.真假难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很难被人们识别为非人类生成的,这导致了真假难辨的问题。2.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是错误的、误导性的或恶劣的,并且可能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3.滥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被滥用,例如用于假新闻、虚假广告和恶信等。这有可能对社会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结语】通过与沈浩教授、ChatGPT的问答交流,相信读到这里的你已经在内心对ChatGPT有了大概的判断。科学家们希冀新科技能实现普惠化,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数字未来。而对其中隐含的属于人类社会独有的问题的担忧,亦是人工智如今或许暂且不能完全理解的。现在我能做的除了感谢ChatGPT把我介绍给一个热心肠黑巫师之外,还有很多。


科幻成真 超现实都市新畅享

文 / 黄丹蕾

初春夜间路过北京国贸大厦,烟紫色的迷雾间横插一幢高楼,荧光屏幕循环播放着广告,与《银翼杀手》中的片段如出一辙。在荷兰,漂浮城市正在建造中,我们已然开始经历20世纪众多建筑师、艺术家想象中的未来都市形态:上海的摩天大楼不停歇攀向天空,欧洲拟态建筑悠然散落丛林,计算机参数化建筑登陆物理可能性的飞地。海陆空多个维度的自然环境、城市建筑与个体的关系在不断变化,而许多超现实建筑或是都市形态,早已让我们踏进“未来“。

漂浮都市:水上乌托邦

在Stephen Baxter的小说《大洪水》(Flood)中,全球变暖带来的滔天巨浪袭来,伴随着风暴潮,冲垮泰晤士河的堤坝,摧毁整个城市。全球变暖导致的陆地生存面积减少,海平面连年上升带来的无数“末日”困境,刺激着新一代的建筑师们带来人类生活空间的变革。为了应对未来的海上漂流生活,小说家和建筑师们提出五花八门的“漂浮乌托邦(floating utopian)”,一种新型的集体城市生活已经被想象出来——荷兰建筑师Koen Olthuis最早提出并在阿姆斯特丹市的Schoonschip实施的“漂浮都市(floating city)”项目就是其中翘楚。


阿姆斯特丹市的Schoonschip实施的 “漂浮都市(floating city)”项目

作为一个可循环发展的“水上都市”,项目由荷兰建筑事务所Space&Matter实施总体规划改建,水面上分布着30个漂浮块,每个漂浮块均为中空混凝土基座,填入发泡材料后便可以通过浮力承载一间小屋。在Schoonschip的水面上,就次第坐落着这样46间方形独立小屋,所有小屋都配置了水能循环利用与废弃垃圾处理系统,透明的大落地窗为太阳能的清洁使用提供支持。

远看这个漂浮区域,如同可以拆卸的乐高玩具乐园,摆脱了我们过去对都市建设以陆地为基础难以拆迁的静态规划模式,更像是随着自然环境变化而可以随意调整的有机动态组合。在采访中,Olthuis曾设想:当经历酷夏高温时,可以通过挪动漂浮块扩大建筑物距离,加宽水道,让冷水的流动降低居住温度;严冬来临时,则缩小漂浮块的相互距离,保持城市群落的温度。除了空间的“可移动”,空间的“增减”也变得有机,旅游城市可以在旺季时多拼接一些漂浮空间,容纳更多旅客……与其填海造陆,消灭海洋获得陆地空间,时时面对与海水倒灌的风险,不如“与水共存”,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新未来。

除了人类未来的居住空间,漂浮都市的规划与建造也与当地海域的海洋生态息息相关。在2022年末Olthuis参与设计的马尔代夫漂浮都市中,建筑师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将人造珊瑚堤连接到了漂浮都市的底部,帮助珊瑚在未来自然生长。

时至2023年,全球各地似乎都能看见漂浮建筑的身影:从马尔代夫的“Greenstar 漂浮旅馆”到阿联酋的漂浮清真寺等,科幻作品里真正“与水共存”的时代已经来临。

天空之城:空中生态园

2016年8月,长达92米的飞艇“登空者10号(Airlander 10)”在英国第二次试飞,虽然最后着陆失败,但仍然开启了人类自科幻黄金时期(1930年)起就构想的“空中居住”之梦。“登空者10号”的出现承载着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与挑战。人们依旧希望能不仅仅将空域当作短暂的旅途,而是真正有机地“居住其中”——由Urban Future Organization ,CR-Design联合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专家团队提出的新型高层都市概念方案“云中漫步(Cloud Citizen)”,为我们展现未来无翼亦可在空中自在漫游的可能。


深圳天空城项目

将深圳作为这个假想超级都市的载体,“云中漫步”占地170公顷,高680米,包括拔地而起的三座高层建筑、几座文化建筑以及连接新区与周边城市的自然景观。在建筑师眼里,它不是一个如迪拜摩天大楼般垂直的“单体建筑”,而是一个在空中呼吸的三维都市。公共空间悬浮天际,配备了可以收集雨水、太阳能的设备,更好地利用风和藻类发电,储存并过滤空气中的微粒,将其中的碳用来辅助植物生长,实现粮食生产本地化。而花团锦簇的花园是连接各大功能中心的枢纽,将野生自然植物和人类粮食生产的功能区域并置,多种元素并列浮空,为人们提供和谐的未来都市的想象。无独有偶,阿根廷建筑师及艺术家Tomás Saraceno也专注于天空之城的规划,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从陆生生物过渡到“空生生物”的居住面貌。


日本设计师藤本壮介新作“漂浮的深圳”效果图

在Saraceno持续至今的项目“Air-Port-City/CloudCity”中,他有时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高层建筑屋顶上安装多个透明薄膜一样的球状空间,像是一个游乐场,可以邀请游客进来“空中漫步”;有时是一些尼龙绳编制的多面体,它们吊悬空中,组成Saraceno设计的“云中城市”的一部分,在这座漂浮的城市中“航行”的游客需要观众全神贯注、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空中陷阱,仿佛是为了向我们强调人类如果脱离陆地进入空中,还需要一段笨拙的适应期。


阿根廷艺术家Tomás Saraceno的空中艺术装置

我们与天空的关系建立在我们对它的体验与想象之上。随着科技发展,“体验”与“想象”的之间的缝隙或许将被逐渐弥合,真正建立属于人类的天空之城。

地底城邦:未知的地下

在英国科幻小说《即临之族》(The Coming Race)中,描述了长期居住在地底的维利一族(Vrij)。这个种族拥有先进的新式能源,足以征服整个星球。对看似“废弃”的地下图景的利用和想象,亦是近年来建筑师们关切的领域。与对“天空”与“摩地大楼”的构想情境不同,地底城邦代表着对地表灾难的躲避,同时也暗示着此处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安全堡垒。在埃塞俄比亚,巨大的教堂藏在火山岩坑下;在中国,黄土河谷遍布地下住宅。地底城邦一直是人类建筑史在探索的区域。


全球首个地下公园LowLine项目,纽约

由BNKR Arquitectura设计的Earthscraper就是这样一座根植于地底的密集城邦。它酷似由地表延向地底的“反向金字塔”,由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叠加而成,在地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由上向下生长。建筑师希望这座“反向金字塔”可以建于墨西哥城主广场Zocalo下,用倒置的摩天大楼去向下挖掘城市的各个层面,发现文化之根。虽然这个项目迄今仍只是构想,但为我们对未来地底生活的文化意义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墨西哥向下生长的“摩地大楼”效果图

而建筑师Eric Nakajima,则用一座下沉的地底城邦Liquefactotower,向我们展现了震后地下生活的可能空间。Liquefactotower顾名思义,像是“液化巨塔”,看似砖石垒建,与周遭的废墟融合在一起。乍一看,似乎平淡无奇,但是在其宁静荒僻的地表之下,沉睡着一台巨大的城市机器。该建筑构想是为新西兰南岛的最大城市基督城而设计的。基督城曾遭受严重地震破坏,土壤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大量建筑的重建和改造,无法再做进一步的震后重建。而 Nakajima提出的这个适应当下恶劣环境条件的结构,则可以将塔状城市沉入地下,不受土壤质量约束。巨塔因土壤液化形成下沉,而居民栖息地在下沉过程中也逐渐扩大,并慢慢从地热资源中汲取能量,以供给城市日常运转。在这座地底城邦中,我们能感受到,未来的震后重建城市不一定是单调且贫瘠的,灾后重生的方式也将更加多元。

通过以上几个“海陆空”新都市案例,建筑师们展现了通过对空间、事件和环境的符号化重组,建筑的传统成分被打破后,全新的居住模式将以何种姿态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多年前科幻作品中描绘的超现实居住图景和都市格局已经急速进入我们的视野,随着世界自然环境的进一步变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 张玉洁、马雪莲

新媒体编辑 / 欣仔

新媒体设计 / Channing Zhang


声明: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

二哈用生命在求救,主人靠近一看懂了:再撑一下下! 黄晓明点赞的技术公益创造营到底是什么? 阿里平头哥半导体技术资金增幅 2900%:从 1000 万到 3 亿元 郭靖黄蓉用生命守护的地方,百家企业今结盟要干件大事! 苹果利用 Gaze 技术改变混合现实头显的 GUI 定位 英伟达推出第 5 代 MAX-Q 技术,进一步提升笔记本效率和游戏性能 英伟达“剧透”2nm发展:与台积电、ASML、新思四方合作攻克技术大山 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赋能 问界M5首次冰雪试驾表现如何? 详解福特混动技术:油耗6L出头,动力可比3.0T 红烧牛肉面技术
再熬2周,四大生肖大显身手,福气满满,有钱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