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8hv
搜索

客户买买买,车企赔赔赔:原来积分就这用?

导读自从同事买了蔚来 ET5,有关主流自主新势力品牌再也不缺少第一手素材了(提车报告丨一台【最】便宜的蔚来ET5(参数丨图片)】)两个月的时间,服务是真周到,糟......

自从同事买了蔚来 ET5,有关主流自主新势力品牌再也不缺少第一手素材了(提车报告丨一台【最】便宜的蔚来ET5(参数丨图片)】)

两个月的时间,服务是真周到,糟心是真糟心,各种各样的问题出了不下五次,虽说都是小问题,解决得也很漂亮,但总是给大家留了不少有趣的谈资。



但这次聊的问题不太一样,或者说,这是一个车企们都在面对的问题:延期交付。

拿同事买的这辆ET5为例,从下订到提车,等了足足小半年(下单是去年九月,实际提车2月)。

事实上,延期交付目前对于车企来说是个普遍性问题。早些时候的“芯片危机”,然后是疫情对于工厂产能的影响,从去年到今年,延期交付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除了蔚来,理想和特斯拉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品牌都遭遇过。

对于这个情况,车企们的态度大多数都比较一致,要么选择赔付积分,要么选择原地“装死”。

除了赔钱,其他的都好商量。



以理想为例,最近就已经有一位来自浙江的网友爆料原本应该在 3 月初交付的理想 L7 车型在交付前接到电话,通知由于交付系统出现问题需要延期一周提车。且不论什么样的系统问题需要延期一周,单是这次延期有可能影响到萧山的 1 万元消费补贴,就可能对用户带来极大影响。

无独有偶,一位来自北京的用户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需要延期交付,而理想给出的赔偿方案则是 1 万积分——是的你没有看错,按照理想汽车 App 中 10 积分抵扣 1 块钱来算,这次延期以 1000 元(等额)赔偿了事。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理想的做法,那怕是不太了解如今新势力们的行情。

早在 2021 年,蔚来就曾经出现过大面积的延迟交付情况,而当时的官方给出的赔偿方案则是,在订单交付周期超过两个月之后开始,每天获得 1000 积分的“延期交付积分”,同时在提车后再一次性补偿 2888 积分。



简而言之,除了赔钱以外,积分赔偿方案都好商量。

有关延期交付的赔偿问题,办公室内部也进行过讨论。对此我也请教了自己的同事,即“是只能赔偿积分,还是你选择了用积分进行赔偿”。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我大概明白了,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选择题。

事实上,对于车、房这样的大宗物品来说,交付时间永远都是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早些年“期车”现象还没有那么常见,对于一些供应链和物流链相对成熟稳定的大牌车企来说,预估一个相对较准确的交付时间并不是什么难事,加上汽车本身也是高额大宗消费,稍微有个几天的偏差往往消费者也不会去较真。

但是最近几年,“期车”现象日渐常态化。车企为了控制库存,往往也会根据订单情况进行排产,一旦遇到降价促销或者集中补贴,车企的产能提升往往赶不上订单的持续增加。

而对于一些初代车型的用户来说,长达一年的等车周期原本就是一种煎熬和期待,屡屡爽约难免增加了这种不满。



以蔚来 ET7 为例,初次亮相是在 2020 年底的 NIO Day 活动现场,随即在蔚来 APP 中就开启了预订,当时预计会在 2022 年第一季度交付——果不其然,第一批蔚来 ET7 直到 2022 年 3 月 28 日才开始交付,距离第二季度也只差了 4 天而已,期间的周期接近 16 个月。

说得直白一点,就算把那 40 来万车款存个定息,利息都不止 1 万块钱了。

不仅仅是蔚来,理想、小鹏、智己、阿维塔,几乎所有的自主纯电品牌都在用“期车”进行销售。

一方面如今车辆的硬件更新速度逐渐加快,提前开启预订起码可以在当时锁定一个“硬件先进”的身位:比如小鹏 P5 作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在当时还是引发了很多的热议,如果快进到交付前才推出,这个名号很有可能被身后的其他车企抢占。



另一方面,新企业的现金流的确也没有那么稳定,加上延期交付也不是一两个客户的个别现象,而主打科技平权的它们显然也不太通过定制和选装来筛选客户,这就给他们的交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平心而论,赔付积分并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方案。

至少作为蔚来车主,大多数人对于蔚来 APP 商城内的商品还是很满意的,再加上还可以使用积分兑换服务甚至租车,大家的使用场景也比较丰富,我身边的蔚来车主对于这种赔偿并不是特别介意。



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来说,我更加介意的还是“没有选择”这件事对于消费者的桎梏。

延期交付从实际意义来说就是一种违约,违约进行赔偿是天经地义,符合《合同法》的。车企的思路不难理解,转进自驾 APP 里面的积分,最终还是会被自家的汽车后市场消化掉,这肥水也没流了外人田。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显然不能算是一个平等条款了。

从车企往往到了延期实际交付发生时才公布赔偿方案的现实情形来看,消费者和车企签署的购车合同中大概率没有对这种情况的明确赔偿方案,而合同大概率也是由车企单方面提供的制式合同,显然对消费者极度不利。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希望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直面这个问题,保障自己的权益。

当然,你也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只发生在新势力和电车品牌上,不然你以为丰田和奔驰的加价策略到底是为啥?


声明: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

魔幻2022|车企智能化靠“堆料”,瓶颈突围迫在眉睫 魔幻2022|车企全年销量分析:自主爆发,合资受冲击明显 降价“后遗症”来了,车企纷纷推“90天保价”,可以抄底么? 这5家车企率先公布2023年销量目标,最高冲击400万辆能否实现? 近期车企人事变动盘点,为什么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人才对调”了? 花了几万块才敢出的买买买推荐! 车企高管走马灯式变动,所有“传闻”都成新闻 车企高管大调整 车企降价,动了谁的奶酪? 车企遭同事性侵女实习生爆料,三起以上
再熬2周,四大生肖大显身手,福气满满,有钱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