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8hv
搜索

比王宝钏更懂野菜的,是南京人

导读春风一吹,草绿了,柳条绿了,野菜也绿了。有这样一群人,开始带上头巾墨镜,跨上小竹篮早出晚归——别害怕,他们只是去挖野菜了。南京人说:我吃野菜是专业的要......



春风一吹,草绿了,

柳条绿了,野菜也绿了。

有这样一群人,

开始带上头巾墨镜,

跨上小竹篮早出晚归——

别害怕,他们只是去挖野菜了。



南京人说:我吃野菜是专业的

要说有机会在挖野菜领域独占鳌头的,除了东北人,一定就是南京人了。

民间俗话说:“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在江苏南京地区,谁人不知“金陵八野蔬”的名号,谁没吃过香椿芽炒蛋、喝过一口菊花脑鸭蛋汤呢?



菊花脑鸭蛋汤,清新如菊的南京一味

其它地方迎接春天的方式,多为抬头赏花、登山望远;而南京的地道春色,得低头才能发现。



南京人选择把春天一口“吃”进肚子里!

南京人最爱吃的野菜统称为“七头一脑”,包括香椿头、荠菜头、小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和菊花脑,又叫“南京八大野菜”或“金陵八野蔬”。乡间土地间,城市道路旁,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上面的那盘清爽小炒马兰头,本来面目是这样

如果说“七头一脑”是基础版,进阶版的组合会在“七头一脑”的基础上加上马齿苋、芦蒿、茭白、地皮菜、二月兰,组成南京野菜届的“金陵十三钗”

在吃野菜方面,南京人有自己的一套绝活儿。

茎秆粗糙、叶片肥软的马齿苋必须经过水焯,苋菜内含大部分的草酸才会被分解掉,但难免留下少许微酸和苦涩味,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蒜来搭配。



美味野菜食谱炒马齿苋

仅仅清炒就太单调了。将马齿苋制成浓缩汁,或制成马齿苋果酱和挂面



马齿苋(生前版)

再或者将马齿苋晒干做包子馅荠菜可以拧成菜团包在饺子里;



荠菜饺子

菊花脑的嫩茎梢和叶片具有浓郁的菊香味,味道在一众野菜中别具一格,最适合配上黄澄澄的蛋花,再滴一滴麻油,做成菊花脑蛋花汤



新鲜的菊花脑在菜市场,得靠抢

用马兰还可以加工马兰茶,用香椿酿造酱油,芦篙制成篙茶或者榨汁做成饮料……



芦蒿炒香干

芦篙在南京蔬菜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 素有“无篙不成席”之说。

南京人吃芦蒿只掐尖,一斤要掐掉8两,单剩下一段干干净净、青青脆脆的芦蒿杆儿尖。配上香干一炒,吃起来清香脆嫩;配上枸杞一煮,滋补清润,就是一碗老少皆宜的芦篙枸杞粥



给芦蒿掐尖儿,是不能省的步骤

“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吃香椿要赶早,会吃的南京人心照不宣。

香椿头,就是香椿树的嫩芽,含有独特芳香味,所以有人说香椿就像是野菜中的榴莲,喜欢的爱到不行,讨厌的远远闻到就落荒而逃。



人间美味香椿炒鸡蛋,不是所有人都有缘品尝

夹一筷子菜叶入口,多汁、柔嫩、生机勃勃,南京人便知道,春天来了。



野菜说:谁让我宠着南京人呢

“南京八大野菜” 并非只分布于南京,荠菜、马齿苋、芦蒿等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是在南京人们依然保持“八大野菜” 的叫法。



芦蒿又叫蒌蒿,本地人激情点评:“好吃不得了,香!”

野菜,生长于山林、草原,以及沼泽或荒漠等陆地自然环境中。从古人到今人,都为这一口鲜美倾倒。

《山海经》《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山野菜作为采食种类的书籍,明永乐年间《救荒本草》记载中可食用的山野菜有300余种之多。



武汉市民在汉口江滩踏青游玩,采摘野菜

古人野菜概念的形成主要源于远古人口较少、农业生产低下的时期,土地利用率很低,耕地面积较小。

除耕地外,可以说到处是一望无际、宽广无垠的原野、草地与森林。那里植被与菌物丰富,生长着大量能作为菜用的野生植物,只需自然采集,无需人工栽培过程就可获得食材。在饥荒年代,这些都是能充饥救命的好东西。



曾经的野菜现在也成了能买到的家常菜

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南京人依然这么热衷于吃野菜呢?或者说,这里的野菜为啥又好又多呢?

南京人自古爱吃野菜也是有据可循的。清代的“美食家”袁枚常年居住南京,他如此描写南京人对香椿的喜爱:“到处有之,嗜者尤众。”

在《随园食单》里,他专门辟出“杂素食单”,里面收录了不少南京人爱吃的野菜。



《随园食单》成书于清,记录了元、明、清时期共300多种菜肴、饭点和茶酒等

南京自东晋至民国,数度作为国都,吸引外地富户迁居,外地菜也大量涌入,极大地丰富了南京地方蔬菜品种和种植、烹饪技艺。

文人雅士在此聚集,他们参与和指导了时蔬野菜烹制的创制、发掘和改进,其中就有张岱、李渔、袁枚等代表性人物。有学者认为,这群人为后来南京当地食野菜的饮食习惯开江引流。



南京鸡鸣寺,与后面的现代大厦重叠,仿佛穿越了时空

其次,“南朝四百八十寺”一诗中,描写了南京自古佛教盛行、寺庙遍布的历史。佛门茹素,时蔬野菜和豆制品自然受宠。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南京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丘陵、水系交错,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野菜生长。



曾经出现在家家户户门前的菊花脑,在南京八卦洲、江宁、江浦、六合等地有规模栽培

当地人每每说起几十年前住平房的时候,在后院撒一把菊叶种子,就能长出很好的菊叶,家里来客人了就摘一把烧汤;马兰、马齿苋等随意地在田间、路旁,居民的房前屋后也都成片的分布,和野菜简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野菜,好坏都在一个野字上

不止南京,很多地方都有着一口自己地域的春日“野”味儿。

四川人的春天,从一口“豌豆尖儿”开始。豌豆尖是豌豆的嫩茎叶,如今是广受欢迎的火锅涮菜。



凉拌豌豆尖,放点小米辣,清爽辣

川渝人民特别喜爱它,管它叫“豌豆颠颠儿”,或炒、或煮、或烫,或在肉丸汤里撒一把,马上成为提鲜的点睛之笔。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也爱将它铺在碗底,爽口又解腻。

而在北方,榆钱的出现,才标志着春天真正到来



摘下的榆钱

嫩榆钱碧绿清甜,口感脆柔,还有点微妙的黏滑感。初中课本里刘绍棠先生讲《榆钱饭》:“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隔壁小孩上着课就馋哭了。



山东省滨州的小朋友们在品尝“榆钱饭”

最能代表东北地区的野菜,要数刺老芽和婆婆丁了。婆婆丁就是蒲公英,还算比较常见;刺老芽在其它地区很少有,偶尔见于山区腹地。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深山里的刺龙芽到了采摘期,人们将采摘的刺龙芽杀水

刺老芽的正式名叫辽东楤(音“耸”)木,又名刺龙牙,生长在东北亚各地的山林中。虽为野菜,却不是草本,而是树木的嫩芽。



除了我国东北,日本也吃它,称为“鳕鱼芽”

对于习惯“大酱蘸一切”的东北人来说,一盘焯好的刺老芽配一碗大酱,就是春天的“野味”。刺龙牙炒鸡蛋、清炖,也都别有风味,甚至还能裹上鸡蛋面糊炸熟,外酥里嫩,犹如东北限定版“刺老芽天妇罗”



经典的一盘东北蘸酱菜,刺老芽在哪,你找到了吗?

如今随着人工栽培技术发展,像菊花脑、南苜蓿、枸杞、香椿、荠菜等都已被列为栽培蔬菜,这些野味也不是只能在山野中才能寻得。

除了这些,还有桔梗、紫苏、沙葱、黄花菜、婆婆丁、小根蒜、刺嫩芽、鱼腥草等,人工栽培规模较大,已经是超市货架上码得齐齐整整的常客了。



野生鱼腥草

还有一些菜用野生植物这类植物尚处于野生状态,基本无人工栽培,主要限于少数民族区或山区农民自食或极少种类进入山区城镇餐桌。如山韭(葱)、蕨菜、猴腿蕨、荚果蕨、四叶菜、燕尾菜、车前、小叶芹、山尖子等。

现在人们爱野菜、去挖野菜,无非也是图一户外之趣。野外的野菜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极容易混淆,冒如果险采来吃,还要小心被这不咬人的“野”味儿毒倒。



例如酷似野生水芹的石龙芮是有毒的,但它和无毒的水芹外形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从生态上讲,野花、野草、野菜还是防止地表裸露的“绿色力量”,对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尘土、滞纳杨柳絮、减少噪音污染等方面发挥着明显作用。

要真想品尝野菜,不如去生鲜超市、菜市场放心采购,香椿芽、鱼腥草、芝麻菜、荠菜等都有售,农药残留也都经过监管部门抽检、把关,品尝春意的同时,咱们也能吃得放心、安全,何乐不为呢?

【参考文献】

[1]赵恒田.山野菜的概念形成与特点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22(05):77-79.

[2]石丽敏,陈劲枫. 南京野菜的研究与开发利用[A]. 中国园艺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3]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全国蔬菜和薯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园艺学会蔬菜[4]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2006:5.

[5]李伟元.早熟豌豆占春先.博物.2022年04月

[6]李伟元.枝上青青秀可餐.博物.2021年4月

[7]郭亦城,王辰.苋菜 野性、染料、家常菜.博物.2017年7月

[8]王丽华.“七头一脑”餐桌上的“宝”,南京人为什么爱吃野菜?2022-04-05.紫金山新闻

[9]魏瑶,何建勇.春日不挖野菜 识“菜”软件并不靠谱[J].绿化与生活,2021(04):36-37.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〇〇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

声明: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

阳春三月,这种野菜抓紧吃,被誉为“天然养肝草”,鲜嫩正当季 野菜直接炒,味道更佳 这种野菜,比荠菜好吃,比柳芽营养,药用价值还很高,遇到别错过 这一碗大概只有江西赣州人才懂,河里的小鱼干和山里的野菜马兰头 荠菜:最春天的野菜 老北京人春天吃的野菜 素菜,山茅野菜 比王宝钏更懂野菜的,是南京人 楼楼新show|春天食野菜,这份攻略请收好 春食野菜正当时,盘点18种常见春菜
再熬2周,四大生肖大显身手,福气满满,有钱有底气